English

黄梅戏:在探索中收获

1999-07-01 来源:光明日报 苏丽萍 我有话说

黄梅戏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剧种,日前安徽省进京演出的五台黄梅戏新创剧目,在题材、风格及舞台表现上都作了新的探索,丰富了黄梅戏的文学性,使这一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的地方戏,更具现代意识,从而赢得更多的观众。

题材多样,拓展表现领域

黄梅戏本世纪50年代才成规模,其代表剧目就题材来说,大都是神话、传奇,讲述的也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,如《天仙配》、《牛郎织女》、《女驸马》等,此后马兰的《红楼梦》和韩再芬的《孟丽君》也是出自传统小说或戏曲,新创剧目尤其是现代戏很少。此次进京演出的五台戏,题材多样,大大拓展了黄梅戏的表现领域:《风雨丽人行》讲述了近代史上秋瑾、吴芝瑛、徐淑华三位女性的壮丽人生;《乾隆辨画》以一言九鼎的皇帝为主角,打破了以往黄梅戏以女性为主角的局限;当代题材的《柳暗花明》,讲述当地真人真事。即使是表现才子佳人的《啼笑因缘》和《秋千架》,也都融入了新的观念,前者避开三角恋,着重表现樊家树和沈凤喜纯真的爱情,后者喻示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,极富现代意识,引人共鸣。这五台戏在题材上的开拓,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,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。

形式新颖,丰富表现程式

黄梅戏形成的历史并不长,程式相对要少,趋于生活化,加之语言易懂、唱腔流畅,广受南北听众欢迎。此次进京的这五台戏在保持黄梅戏这些优秀传统的同时,在表现形式上都作了新的探索,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程式。如《秋千架》吸收了话剧、歌剧及时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剧的成分,并用丰富的肢体语言,大大增强了地方戏曲的造型能力。《啼笑因缘》舞台上采用8块屏风,时而变成亭台楼阁,时而变成深宅大院,构成了“舞台意识流”,既烘托了人物,又加快了剧情节奏;《风雨丽人行》将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相互交叉,增强了人物的感情力度。这些,都增加了剧作的可视性和丰满度。

与茅威涛剃发演越剧《孔乙己》的创新不同,此次马兰主演的《秋千架》强调回归传统,创新不离戏曲本体,其在生活与程式间寻找契合点,在开发戏曲娱乐功能上所作的尝试,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。

新人担纲,展现光明前景

任何一个剧种都有其代表人物,黄梅戏在严凤英之后有马兰,而马兰之后的年轻演员风貌如何?本次五台大戏中的四台由年轻演员担纲主演,他们基本功扎实,唱做俱佳,展示了黄梅戏发展的光明前景。

《啼笑因缘》主演李文是首届“严凤英杯”大赛金奖获得者,国家一级演员,她在剧中前喜后悲的表演,极见艺术功力。《风雨丽人行》主演周源源,刚柔并济,分寸适中,表演到位。赵媛媛则在《柳暗花明》中,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坚毅、可爱的当代女性。几位男演员也很出色,蒋建国出演《风雨丽人行》中儒雅的廉泉和《秋千架》中潇洒的千寻,身份悬殊的两个角色让他塑造得到位、成功;此外,董家林、余顺等男演员在剧中也足以与女演员平分秋色。

好戏多磨,力争三度梅开

黄梅戏历史上曾有过两度辉煌,即50年代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优秀演员使黄梅戏走进千家万户,80年代以马兰为代表的一批年轻新秀使之再度辉煌。在世纪之交的今日,安徽省下大力气抓黄梅戏建设,出戏出人,力争三度梅开。但要达到这一目标,必须探索创新,好戏多磨,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。

一些专家指出,纵观这五台剧目,虽然在题材、风格上都有所创新,但主题挖掘不深,有的流于表面化,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,即使是卖座很好的《秋千架》,也略显粗糙,有待进一步打磨。在音乐上,没有出现足以与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”等老唱段抗衡的新唱段,这对于流畅并流行的黄梅戏来说,无疑是一大遗憾,是戏曲音乐工作者今后的主攻课题。此外,创新如何保持戏曲本体,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意识,也是有待探索的问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